环翠区小学品德学科“聚焦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8-01-31

                                                                                         杨静

     为进一步发挥品德学科立德树人重要作用,深入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根据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遵循“品德教育让生活更美好”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特制定我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改进指导意见。
一、核心素养
     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经济追求、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
(详细解读见《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第二部分“德育范畴”)
二、学科现状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全区小学品德学科在《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指导下,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氛围浓厚,能基于学生生活设计师生、生生间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获得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体验,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能力培养的内在统一,课堂特色鲜明。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
     1.不能整体把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大多着眼于本节课目标,缺乏对单元、年段甚至小学段整体目标的把握。课堂教学中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不能有效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导致教“教学设计”痕迹较为明显。
     2.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不够。课堂中仍存在灌输和说教现象,创设情境不生动,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小组合作学习盲目低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充分,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引领。
     3.品德教育一体化意识不强。一是学科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不能有效整合。学校缺乏顶层设计,不能在统一目标引领下整合实施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导致德育活动碎片化;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效把握,教材价值挖掘不透,教学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创造性地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学资源。
三、改进措施
(一)深入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关注必备品格培养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树立品德教育一体化意识,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观点和培养良好品德上,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积极探索品德教育规律和有效方法,创造性地实施好德育课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
1.把握课标,系统架构“目标-教材-教学”
(1)明确学科地位,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纵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初中思想品德,对德育目标、德育范畴、实施建议、评价方式有非常具体、操作性很强的要求与指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校要深研领会纲要精神,重点把握目标要求及核心素养内涵,切实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2)细化德育目标,理清课程整体脉络。全面把握小学、初中各学段培养目标,做好小、初目标衔接。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研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任教年级知识点以及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在把握整个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或课时目标,突出核心素养,将每堂课教学内容置于整个课程体系中,明晰教学整体思路。
2.整合实施,一体推进“课程—课堂—活动”
(1)整合德育活动,重构完善课程体系。以品德学科为主线,统筹、引领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紧扣特色育人目标,理顺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主题活动,尽可能将其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中,在育人目标的统领下,围绕核心素养,整体设计课堂教学、德育主题活动及与教材内容吻合的学科实践活动等,形成育人合力。改变学校活动零散、孤立的碎片化状态,进行系统化、课程化、整合化实施。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
(2)强调知行合一,拓展丰富课程内容。积极探索德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民族精华,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将优秀影视资源、传统节日、经典文化元素等融入课程中,浸润滋养学生文化品格;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已有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引导学生开展体验、考察、调查等研学旅行活动,创设走进社会、实践成长的机会。
(二)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突出关键能力培养
深度学习,强调理解、整合、建构、创生知识及方法迁移,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度引领,需要对文本深入解读,需要灵活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调控,更需要教师深度潜行的教育思维。
1.关注学科习惯,提升学习品质
(1)课前:调查访问。课前指导学生观察、了解生活是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热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社会交往及道德实践等能力。主要形式为:社会小调查、访问、资料收集与整理、观察反思、制作图表等实践性作业。
(2)课中: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着力研究性学习,重视体验式、探究式和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采用编演品德剧、新闻辩论会、信息数据分析、两难问题辨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归纳策略-迁移运用”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策略,促进思维发展。
(3)课后:实践力行。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课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教学活动要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可根据内容所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问题,设计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区等体验活动,开阔社会视野,使学生综合地、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2.创新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1)利用信息技术,开阔学习广度。教师要提高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现代技术有效融合于品德教学过程,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电子书包、微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再现生活场景,拓宽学生视野,把学习活动的空间延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丰富经验,加深认识。
(2)加强主动学习,提升学科素养。胜任品德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多元的知识储备。以科研为引领,围绕市级“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课题,促进教师深入思考与实践,提高教学研究能力;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关注时事新闻,善于捕捉国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的最近事件与最新元素,提高学科教学的时效与实效。
(3)完善评价机制,保障实施质量。课堂教学评价重点落实好《指导纲要》每个德育范畴中“预期表现”的指标要求。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和思考过程,包括调查访问、探究思考、合作学习等学科习惯养成及参与课内外德育实践活动的表现。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重视对自己和他人学习过程中优势和不足的分析,突出总结学习方法、策略是否有效等综合性、过程性评价。


                                                                                                               二○一七年四月
文章关键字: 德育 课程 学生 品德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