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自主开发 快乐学习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8-01-03


——“行动研究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

201212月,我校申报了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子课题《行动研究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几年来,为了将课题扎实做透,引向纵深,我们以“四备三磨”为指引,深化“乐思求新”课堂教学研究;以“问题和情境教学模式”研究为突破口,引领语文教学回归最具体的问题;以“自主开发,快乐学习”为主旋律全面铺开课题研究,呈现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可喜局面。

一、课题的提出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的提出

1)课题开发助力“生本课堂”

以校为本的语文资源课程开发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和核心问题首先要推进课程改革,而语文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反映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我校自主开发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则有效地改变了学科本位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创新价值。

2)课题开发为教师成长注入“生命活水”

教而不研则浅,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要通过教研提升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质量,就必须确定一个务实的抓手,这个抓手必须聚焦于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每位语文教师都是课题的参与者,语文教师立足于本校的课堂教学研究,才是最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因此进行课例研究成为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3)课题开发促进学科特色模式形成

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育为指导,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哲学的理性发展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如果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是课程资源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专业成长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然结果,那么,学科特色模式的形成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自然追求和结果。没有课堂的快乐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快乐教育,我们在探索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框架的基础上,以生为本,深入进行问题和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倾力打造两种模式下的快乐课堂。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切实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

小问题不解决,何谈大发展。我们乡镇的学生较市里学生而言,生活的阅历相对较少,知识面较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低,习作能力、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故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学生能力成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宽带链接”等环节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师开发的自主学习单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更长远的发展。快乐习字书的开发,使学生的硬笔书写能力得以显著提高。课前推荐环节和随堂练笔的设计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而优秀习作集的设立又极大提高了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2)打造温小“乐思求新”特色课堂

日常听课信息显示,我们目前的课堂中高年级学生参与率不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弱,拟通过此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开展“乐思求新”课堂研究,让学生乐学、乐思,从而促其和谐、全面的发展。

3)提升我校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一系列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用心享受语文教育的快乐。

4)促进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是促进学科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学校的主要学科,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在扎扎实实的展开,但我们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推动语文教学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的界定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其它图书、报刊、影视、网络、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以校为本的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充分利用传统的、学校的、社会的、自然的、网络的等有特色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使其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校本课程。

2.课题的研究依据

1)课程改革理论。《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自身的课程资源,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外在不断发展,扩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知识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是主动学习的个体,是成长过程中的我,需要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质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建构的过程。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4)“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特别是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调整智能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只有高度重视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保证课改的实施卓有成效,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持续深入。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观念目标:通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使师生树立大世界、大语文的资源意识,养成良好的语文教与学的习惯和态度。

    2.概念目标:通过研究,界定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及意义。

3.操作目标:通过研究,初步总结出行动研究视域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策略,从而探索新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立足于以校为本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要求语文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资源观念,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校本语文资源体系。

2.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教学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四、课题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钻研新课改文集,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和自主学习等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调查研究法:本研究立足区域、学校现有的校本课程现状,通过采取调查问卷表、实地考察等形式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立足现实进行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第一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方案。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四个阶段:申报准备阶段、初步探究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反思总结阶段。

1.申报准备阶段(201212月至20131月)

    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报表,申请立项。

 2.初步探究阶段(20133月至20138月)

1)制定研究方案。由研修组全体成员共同讨论草拟课题研究方案,初步规划课题研究的方法。

2)确定课题教师。

3)培训课题教师。对课题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形式有: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宣讲课题要义、开观摩课、组织理论讲座、进行集体研讨等,使所有的教师明确研究的意义,弄清研究的任务,掌握研究的方法。

3.实施研究阶段(20139月至20155月)

1)活动制度化——每周星期三为教研活动日。学期初下发研究计划,落实每周研究活动的责任人和研究主题。活动前,课题组成员商讨活动有关事宜,如安排中心发言人、选择学习材料;活动时,人人参与听课、讨论、学习;活动后,注意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包括教案、评课材料、学习材料、讨论记录、论文等。

2)分工与合作——全组教师合作研究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每一个年级组承担一个子课题——快乐阅读课程资源、快乐习字课程资源、快乐习作课程资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微课程等各有专攻,互相合作,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互相听课、看活动,带着经验交流,带着问题探讨,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所突破。

3)人人参与实践——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引发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4)组织竞赛评比活动——每学期,我们围绕课题至少组织一次课堂教学竞赛,一次论文、案例评选活动、微课程资源评选等,征集到的论文、案例等我们择优选送参加上级论文竞赛并将好做法、经验进行推广。

    4.反思总结阶段 (20155月至20157月)

课题进入总结整理阶段,我们将反思整个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收集教师的论文、研究总结、案件分析以及研究的图片资料,整理课题研究的大事记,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这些材料汇集成册,以供专家结题验收鉴定和新教师验证性试验时作为参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课题开题以来,我们以“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中心,以“人人参与”为保障,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突破口,以“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为助力,结合学科培训、主题教研、四备三磨、达标同研等活动,有效提炼出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

1.立足语文课堂,深化乐思求新生本课堂

1)立足课堂,确立语文课堂框架

针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这一现状,学校确立了“5+30+5”的授课框架,即5分钟的微课程、30分钟的新授、5分钟的拓展。语文课堂前5分钟微课程包括一句话日记、阅读推荐、新闻直播间等。后5分钟,主要进行口语表达、写作训练等。30分钟的新授我们力求教师精讲少讲,启发引导,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2)立足课堂,优化语文学科模式

乐思求新课堂的核心在于体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围绕“乐思”“求新”两个关键词,语文学科实行情境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启迪思维——运用情境,引导探究——情境练习,提升能力。主要通过情境的展现、渲染,让学生增强体验、激发情感、开启心智。

3)立足课堂,打造语文多样课型

我们通过七种课型推动快乐课堂的深入开展。

观摩课为引领:学期初的教研组培训时组织名师观摩课活动,对年轻教师进行理念引领。或利用学科培训时间观摩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提升课堂理念。

②反思课促自省:各教师从远程观摩课中任选自己的一节课,进行“课堂照镜子”活动,从“乐思求新”理念、情境教学模式、学科特色、目标落实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制定个人课堂整改计划。每月一次的录播室观摩课“照镜子”反思活动,形成“一上、二看、三反思”模式,让课堂回放成为提高快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③研究课促研讨:各年级组内开展 “同研一节课”活动,同课异构,互相观摩学习。为区青年教师达标课做准备

④二轮达标促自改——10月,由在上学期同研一节课暨课堂达标活动中未达标的老师,根据自身课堂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整改,进行二轮达标。

⑤示范课促提升:每学期,学校都会选择几名校级骨干教师进行示范引领课。校级骨干教师的课更加符合本校学生学情,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课堂提供了范本,有效避免了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走弯路”的现象。

⑥打磨课促特色:学期中,进行青年教师、新教师“四备三磨”活动。选定课题,集体备课——个体上课,同伴观课——讨论修改,形成二次方案——二次执教,三改方案,如此反复,直到形成终结教案—磨课教案集体共享。整个过程中,团队协作,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发展。其间既包括集体层面的打磨,也包括上个体层面的打磨,更有教学细节的打磨。

⑦会诊课促常态:学期中,教研组领导会不定期进行推门课、远程观摩课的抽查,及时发现教师常态课中存在的问题。听后即时即地研讨,提出整改建议。

各种课型研究重点:突出两种模式下的学科特色。语文情境教学四步走策略中的“移情”“抒情”部分。“移情”环节通过精读精彩片段、词句,转换角色,让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对象身上,深化情感体验。“抒情”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朗读训练、情境说话训练、情境写作训练等方式,抒发内心情感,融入文本,生发情感共鸣。

2.关注学生爱好,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资源

1)筛选海量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集声音、文本、图像、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这种方式可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古今优美歌曲音乐充满课堂。学生们多喜欢听音乐,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相通之处。我们教学古诗词时,会给学生配上优雅的古典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另外在清晨校园广播的带动下,许多古诗词都被学生们传唱,如《春晓》《元日》《游子吟》《长歌行》等。唱古诗、演古诗已经成为学生课外语文学习中最喜欢的一项活动。

3)让电影电视进入课堂。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我们抓住这一点让电影电视为语文课堂所用。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后,我们给学生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观看电影后学生对当时清朝的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后,推荐学生收看电视剧《毛岸英》。还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像电视散文、各类辩论赛等。

3.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是座百花园,语文教学则是开启这座大门的钥匙。只要走进去,就会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关键要看你如何使用这把钥匙,只要引导得法,自然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前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可以发现很多宝贵的资源,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研读教材,设计自主学习单

为了引导学生课前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潜心研读教材,设计了自主学习单。内容包括字词的识记、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家资料或写作背景等拓展资料。课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师生共同筛选出本节课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授课,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共存”课堂,让孩子在真实“打开”的状态下,成为自主、自觉、自动、自律的学习主体。

2)挖掘教材,设计课堂小练笔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每一篇课文都有语言表达的训练点。阅读教学中,我们找准契机,将读写巧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在备课研讨中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发了课堂练笔集,练笔形式多样,如:模仿练笔、拓展练笔、续写练笔等,课堂练笔为学生构建了对话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而学生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得以提升,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可以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使语文的课堂灵动鲜活。因此,我们重视语文教学的深度,抓住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使语文课堂稳健扎实。

3)研读教材,开发习作微课程

针对单元习作教学的训练点及课文表达训练点,我们制作了精彩的微视频。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细节描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有《说说心里话》《记一次活动》《写景篇》《写人篇》《写事篇》等等。简短的文字讲解配上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轻松的背景音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展了写作思路,让习作变得轻松愉悦。

4)研读教材,开发习作小讲堂

针对小学中高年级重点训练的习作话题,我们开发了习作方法小讲堂,主要针对写人篇、叙事篇、写景篇、读后感篇等重点类型的习作进行了方法指导的汇编,每一类型习作指导包括习作导航、思路分析、写作方法、技巧点拨、闪亮开头、给力结尾、精彩范文。

5)研讨习字策略,开发快乐习字本

为了系统地指导学生的写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结合教材中写字教学的内容,组织编印了一至五年级的写字课校本教材《快乐习字本》。书中每单元习字内容前面安排了不同类型字的书写规律,每个单元习字内容的后面设计了学生自评自改的栏目,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书写习惯方面的指导和优秀书法作品欣赏。习字书给教师的习字指导和学生的练字提供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孩子们在优雅的古典音乐中投入地书写,音乐陶冶了情操,习字点燃了心灯,快乐习字本记录了孩子们书写成长的脚印

6)立足教材,开发课本拓展资源

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精心挑选的文体材料,其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最好的载体。我们通过研究,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利用教材举一反三,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的目的。

一是“增”,在原有文体提供的篇章的基础上,增加与所学文体类似的文章,或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和补充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二是“扩”,通过对某一篇目的具体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或写作训练,从而得到不同方面的提升,让学生由教材生发出与之相关联的更多内容。

三是“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引入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四是“并”,将课本内同一类的文体有效结合,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层次、更广泛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立足教材,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利用好教材例子教给学生的方法后,接下来我们让学生大量地课外阅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搜集课外阅读资料,利用优课推荐给学生阅读;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推荐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外阅读积累到的好词佳句、美文故事或优秀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设立《写作小锦囊》摘抄好词佳句;通过网络、图书馆阅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写作素材;开展优秀习作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评、读书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坚持做到五个“一”:即每天课外阅读一小时,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每两周组织一次阅览室阅读,每学期完成一本读书笔记,每学期举行一次年级读书比赛。教师利用阅读课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课外读物推荐、美文欣赏、读书心得交流汇报等,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慢慢的,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读书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师有效指导的广泛阅读下,孩子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4. 立足写作教学,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深化教学、提高校本教研、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校建立以“习作”为主线的梯度推进培养路径,重点进行三年级的“让学生习作有米下炊”的研究,帮助学生走出“无米下炊”的困境。四年级的“习作细节描写”,以课文中精彩的描写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引导他们阅读、赏析、积累并运用细节描写中的语言和方法。引导他们去关注思考家庭、学校、社会中触动了他们心灵的画面,为写作积累素材。五年级主要进行“习作方法指导”的研究,把培养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作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结合对课文文本的深入探索,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将习作教学向一二年级漫溯,一年级通过“快乐拼音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年级进行快乐识字法,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正确率的研究。这样,低中高各年级习作能力序列彼此相连,整体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步形成了《拼音儿歌集》《细节描写采撷园》《习作方法小讲堂》等研究成果,其中《课题引领作文教学》获区科研成果二等奖。这些成果重在应用,一是利用教师QQ群共享,同学科内成为教学参考,不同学科内则借鉴使用,互促提高。二是将成果发布校园网及班级网站,学生可以利用晚上及双休日时间自学欣赏,家长也可参与指导。三是针对学生家庭电脑少这一现状,将成果下载于班级电脑中,利用课前5分钟、午间时段进行点击播放,让成果服务于教学,受益于学生。

5.关注“学情”,巧妙挖掘课堂动态资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处于主流地位的观念是“教”控制“学”,“教师主宰课堂”,“学情”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点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就必须大力开拓课堂资源以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在这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情状,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开发这一资源,让“学情”复苏成了时代的呼唤。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一个开放场,它不完全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也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一些预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常常会出其不意地闯入到课堂中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属性。特别是有些偶发事件,很可能还蕴涵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正待利用与开发。

6.拓展教育时空,开发语文资源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将新鲜的生活内容引入课堂,开发生活资源,让学生享受大语文教育的魅力。

1)开放专用室,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学校积极开放多媒体电教室,图书阅览室、走廊书吧、微机室等,让学生自由徜徉在阅读的海洋中,帮助学生有效接触广博的人类文化,切实提高校内资源的价值。

2)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学习资源

课堂只是小天地,社会乃为大课堂。我们善于开发社区资源,作为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①角色体验,深入社会生活。我们通过组织“我为父母献爱心”“我做环保小卫士”“美德故事大家讲”“今天我当家”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开发社区资源,让学生充当社会的一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②参观游玩,汇入自然生活。组织学生果园采摘、登山远游、敬老院慰问演出、参观海警支队,借此机会游览自然风光,了解风俗民情,接触自然中的人事景物,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增强社交能力。

7.注重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教师作为资源开发的主体,他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1)以读书活动促素质提升。将教师的读书活动逐步变为教师的自主需求活动,通过建立“读书日”(每周三),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同读一本书”、“读书论坛”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理念,并以“一个重点、两类学习、三个层面、四项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学习(以学科专业为重点,从理论层面、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实践层面展开)。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等教学资源,全面向教师开放。教师阅览室每学年将添置一批新的教学用书,要求教师一学期读书不少于4本,所作读书笔记不少于五千字。成立 “教师读书团队”:由各年级语文教研组长组成校级“教师读书团队”,团队中的成员每月要上传一篇优秀文章,发布在校园网站上,供本组教师跟帖学习。利用这种形式,让教师间交流思想,互相切磋。在教师中倡导“书香为伴”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以此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丰盈精神世界,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

2)以培训活动促能力提高。一是继续开展“112”校本培训活动。即:以语文教研组团体为根本,进行学科培训,落实“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月培训主题,如:学习新课标;探讨小课题研究,促进有效教学;细抓质量检测,分析寻求新策等。每周一次的年级组研讨活动,研讨内容主要依据教学进度,从日常教学的“小问题”入手,进行一线研讨。二是继续开展以应用“电子白板”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让电子白板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成为我校的教学优势。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校内外培训活动,如:新教师的上岗培训、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全体教师的网上研修活动等,以培训促提高,以提高促成长。

通过有效阅读和培训后教师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逐渐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小妙招小锦囊,主要包括对拼音、生字的识记、句子的修辞和改写,阅读的方法及写作的指导等。小策略言简意赅、简单易行,给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给新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小策略集凝结了一线老师们的智慧和汗水。另外,老师们注重回顾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收获和困惑,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1.学生层面: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是课题研究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我们研究课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情趣日趋浓厚,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能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通过课题研究,在“乐思求新”语文课堂的引领下,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他们在课内外课程资源中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2.教师层面: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1)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课题组通过富有个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编写了《快乐习字本》《自助学习单》《课堂练笔集》《教学策略集》《课外拓展资料集》《写作方法指导集》《细节描写采撷园》《习作方法小讲堂》《电子范文库》《快乐习作微课程》《“我是识字小能手”生字归类集》《“我爱学拼音”儿歌集》等师生参考资料,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课题研究以来,语文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有效发展,先后发表了区、市、省级、国家级论文20余篇。执教了各级各类的资源课、优质课十余节:于杰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走进<水浒>》,被评为区二等奖,执教的《北京的春节》在威海市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丛晓玲老师执教的《可贵的沉默》,在环翠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二等奖。郑春娜老师执教的《揠苗助长》和江慧敏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在环翠区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中,均荣获二等奖。江慧敏老师提交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威海市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江慧敏、丛晓玲两位老师被评为“环翠区第十届教坛新星”。王爱芹老师撰写的《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与策略》和《互动让课堂充满魅力》分别发表在《学校管理》和《环翠教育》上。丛晓玲老师的论文《为学生习作“寻米”》和刘华丽老师的论文《自主探究,让“乐思求新”课堂熠熠生辉》发表于2013年《威海教育》第四期。陈美玉老师撰写的《科研引领课堂模式 课题促进教师成长》,在环翠区第六届同研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王爱芹、赵芳林老师在2013年语文“同研一节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得区二等奖。陈美玉、郑春娜、王爱芹、于晓丹、孙里萍、丛晓玲六位老师在2013年远程研修中被评为优秀组员。郑春娜、于杰两位老师在环翠区教师书写基本功大赛中荣获钢笔字一等奖。王爱芹老师在2014年语文“同研”优秀成果中获得一等奖。2014年陈美玉、刘华丽两位老师均被评为“环翠区教学能手”。

 通过课题研究,深化了教师“以研促教”的科研意识,教师逐渐掌握了促进教学效益提升的基本策略,并在课堂中积极实践。在教师问卷调查中,明显看出教师在教学教研能力方面的提高(问卷内容:读书学习情况;反思习惯;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调控课堂能力;组内协调合作能力)。

3.学校层面: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推动了我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了学校的研究职能,使教师的各项才能都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历练和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的长足发展,使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研型组织。通过研究,构建出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框架、模式,并通过实践检验了其理论的可行性,进而打造出了一批观念新颖、业务精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温泉小学教师群体,提高了我校的办学水平,形成了广泛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威海市温泉小学课题组

2015.6

 


文章关键字: 学生 语文 教师 资源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