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教深学入生心》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 :2018-06-19

                              深教深学入生心
                                                                                    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 苗菁
    在这樱花烂漫、杏树飘香的季节,我有幸现场观摩了威海市优质课,在这里我看到了循循善诱的老师,更看到了激情昂扬的学生,这离不开我市倡导的“实施教师的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的理念。
    什么是深度学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对此有过具体的定义,“深度学习是指在基于理解的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的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与那种只是机械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孤立的存储信息的浅层次学习相比,深入学习,强调了学习者主动的学习,批判性的学习。”教师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会学,更应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会学。
一、深入备课、扩展视距,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学习与教学有着天然的本质联系。如果教师学习的目的仅仅定位于“为了上课”,那么往往导致教师学习的淡化,教师可能更注重于当搬运工。只有思想才能引发思想,只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只有“丰满”的教师才能教出“立体”的学生。要想重构“深刻”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正确的知识立场,由表层的知识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教学。
在小学阶段,植树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尤其是面临好几种情况,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滕飞飞老师《植树问题》一课中,滕老师上课伊始就用一条直观的彩带打通了学生对间隔的盲解,从而为后面研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扫清了障碍;在探究环节,先用画图的方法直观感受每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再抽象用算式表示,知识的学习不但体现了层层递进,更重要的是顺应了孩子的认知需求。这样顺畅高效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课前深度的备课,只有这样由点及面的备课,我们才能不断地扩展视距,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读懂学生、点燃思维,调动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情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安排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都是教师教学之前应掌握的基本情况。只有读懂了学生,我们才能点燃思维,调动起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
    本节课中,滕老师开始用彩带设置了一个认知冲突:1个蝴蝶结,2个间隔;2个蝴蝶结,有3个间隔;3个蝴蝶结,有4个间隔;正当孩子们有想法了,教师却将第4个蝴蝶结放在彩带的头上,学生发现还是4个间隔,都是4个间隔,可是蝴蝶结的个数却是不一样的,看来蝴蝶结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一定的秘密。这样的设计迅速的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栽树环节,教师放弃了我们以往栽树先研究两端都载的情形,而是这样出示的情景:
最近,我们学校正在进行绿化,操场边有一条60米长的小路,同学们要在小路的一旁栽树,栽树的要求请你自己默读。(课件出示:每隔5米栽一棵。其中,前20米栽柳树,中间20米栽松树,最后20米栽枣树,直到体育馆。)
此环节中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通过一个大的情境进行整合,这就需要学生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然后通过模拟栽树,自主发现问题,而不是教师直接抛出三个问题。这样的情境更符合实际,学生也更能感受到问题的现实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读懂学生,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基本需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洞察学生的言行,及时捕捉学生的细微的心理变化,解读学生的各种需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实况调整教学预设。
三、重视探究、尊重个性,突出深度思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载体,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不能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设计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给学生这条路固定的总长是20米和两端都栽树的模型让学生动手随心所愿“植树”的环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学生在独立探究模拟植树活动中寻找规律的时候表现的很轻松。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思维和了解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难得平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好直观的铺垫。 
四、渗透思想、积累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了三种不同植树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种归纳推理的思想在小学课堂乃至以后的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同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初步构建了不同情况下植树问题的模型,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教师课堂要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五、重视模型、延伸模型,体会数学用处。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用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体会从实际情境中发展数学。
    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由植树现象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中,同时融入数学模型的逆向应用,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如栽电线杆,排座位,安路灯,插彩旗等等,在学生从具体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现象后,又再一次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形式各异的生活问题,使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数学模型的扩展与延伸可以让学生更急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及数学与社会的天然联系,从而使学生从现实问题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纵览教师课堂,他们风格迥异,充满魅力,他们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而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老师深度而充分的备课。我们相信只有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才能深度学习,我们的课堂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
文章关键字: 学生 教师 教学 问题 思想